一、微专业介绍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微专业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水文方向,顺应国家绿水青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对于地下水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扎实自然科学知识、创新意识、良好科学作风,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不仅具有坚实的地学基础和水资源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计算机仿真技术、3S技术、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和外语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先进工程技术手段从事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针对人类活动诱发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勘察、评价及治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微专业遵循“固本培新、创新融合、实践导向”的理念,构建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先进技术与专业方法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水文地质学基础》、《专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值模拟基础及应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等5门课程为主线,强调前沿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并重。
师资团队由相关领域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担纲领衔,联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骨干共同组建,形成专兼结合、校企互补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依托一流专业建设成果,采用案例分析、项目实训、实战演练等方式,与企业联合开发教学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培养智能地下水利用与管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培养目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测学院致力于建设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领域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和解决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科研服务基地,本微专业遵循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突出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水环境融合的新一代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深度智能融合应用,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掌握地下水与环境、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拥有以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开发评价为核心的大数据思维、仿真模拟、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地下水评价、利用、管理、数据分析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序号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
开课学期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1 |
|
水文地质学基础 |
2.5 |
40 |
40 |
|
1 |
2 |
|
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智能应用 |
3 |
48 |
36 |
12 |
1 |
3 |
|
专门水文地质学 |
2 |
32 |
16 |
16 |
1 |
4 |
|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
2 |
32 |
32 |
|
2 |
5 |
|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
2 |
32 |
32 |
|
2 |
小计 |
11.5 |
184 |
156 |
28 |
|
四、学分要求与结业条件
(一)学分要求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课程体系由5门课程构成,共计11.5学分。学生须修读全部5门课程,成绩合格,且达到11.5学分,方可取得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微专业结业证书。
单门课程的考核与学分认定标准遵照学校选课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学生因特殊情况不能修满11.5学分者,可根据学校相关管理办法申请延期结业。
(二)结业条件
学生修满11.5学分且各科目成绩合格,由地测学院审核通过后,报教务处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者准予结业。达到结业要求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制作和发放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微专业结业证书,作为学生获得微专业学习证明。
(三)退出机制
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继续修读微专业课程的,可以申请退出微专业学习。退出申请须以书面形式提交地测学院,经学院审核同意后方可办理退出手续。学生退出微专业学习前所修课程,成绩合格的可以正常获得相应课程学分。学生退出微专业学习后不能获得微专业结业证书,但不影响学生主修专业的正常学习和毕业。
五、课程简介
1.水文地质学基础(2.5学分,40学时)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微专业的入门课程,面向零基础学生。课程旨在系统地将地下水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形成对地下水的初步认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课程目标:使学生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基本定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特征与均衡原理,以及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等相关概念与基本问题。 在上述基本知识与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 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智能应用(3学分,48学时)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据处理技术,支持地下水利用的正确决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掌握水文环境地质境模拟技术基本研究方法,同时锻炼学生对地下水运动模拟的模型设计、参数设定、边界条件确定等相关能力,进而完成地下水环境运行评价。课程引进先进的地下水模拟软件,培养了学生的水文环境地质模拟技术基本专业技能和学习地质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的兴趣,为后续其它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3. 专门水文地质学(2学分,32学时)
本课程旨在向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介绍水文地质勘察、供水水文地质和矿区水文地质评价技术,使学生掌握供水水文地质、矿区水文地质的研究方法,进而培养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后备人才。本课程教学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基本技术和工作方法;掌握水文地质勘探的基础知识和水文地质参数的获取方法;熟悉和掌握地下水动态及均衡研究方法及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保护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方法;学会应用地下水学科理论与技术分析和解决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地下水危害问题等。
4.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2学分,32学时)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目标是系统地掌握水资源形成、评价、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掌握取水工程基本概念、理论、工程技术与设计方法。了解水资源保护有关理论、法规、技术方法;熟悉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现代节水理论、技术与工程措施。初步具备水资源评价与分析能力。取水构筑物与辅助工程计算与设计的能力。
5.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2学分,32学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从污染水文地质学基础、污染场地调查、地下水污染的评价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四个方面,系统介绍有关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的基本方法;使学术掌握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的理论基础;具备从事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和评价的能力;熟悉地下水污染修复的主要方法和技术。